徽商文化,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,它不仅是徽州人智慧与勇气的结晶,更是古徽商诚信与勤勉精神的集中体现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徽商凭借其独特的经营理念与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,书写了一部辉煌的商业传奇。
徽商文化始终坚守诚信为本的原则,注重商业道德,以诚待人,以信立业。他们勇于探索未知,敢于突破常规,不断寻求新的商机,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。同时,徽商们始终心系家乡,积极回馈社会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。
“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,苏杭中央是桐乡。”桐乡,有凤来栖,人文荟萃,其历史可追溯至7000年前。春秋时期为吴越交界之地,1430年正式置县,因境内梧桐树茂盛而得名。这里文化底蕴深厚,马家浜文化、良渚文化、大运河文化、古镇文化交相辉映,共同铸就了“风雅桐乡”的金名片。
桐乡市安徽商会以“徽商文化在桐乡”的独特视角,精心开辟专栏,深入挖掘并展示在桐徽商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底蕴。我们旨在通过这一平台,让更多人品味徽商文化的韵味,感受徽商精神的历久弥新。在徽商的故事中,汲取智慧与力量,共同书写新时代徽商的辉煌篇章。
前言
历史上,徽商及其子弟后代为桐乡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过卓越贡献。他们勇于开拓,艰辛创业,诚实守信,善于经营,开辟了商贸天地。他们贾而好学,尊儒崇文,人才辈出,结出累累硕果。他们忠孝仁义,家国情怀,回报社会,留下种种佳话。他们从桐乡再出发,金榜题名,仕宦四方,担当有为,流芳史册。
梳理并展示那些人、那些事,我们领略到一代代徽商的精神风貌,感佩于徽商文化的强盛生命力。正是因为徽商的创业与贡献,桐乡才更繁荣;正是因为徽商文化的融入和滋养,桐乡才更风雅。
新的时代,徽商概念有了新的扩展,但徽商精神和徽商文化却一如既往,不改初衷。今天,我们传承和弘扬徽商精神、徽商文化,就要彰显新时代安徽商人的责任与担当,绘更美宏图,作更大贡献。为第二故乡桐乡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书写新的篇章。
桐乡市安徽商会
2025年1月
洲泉吴氏油坊史话
20世纪30年代以前,洲泉镇有吴氏家族开设的两家油坊,都叫“吴公和”。因油坊的地址一在南,一在北,故人们称“南公和”、“北公和”。吴氏家族还在原崇德县城(今崇福镇)及石门湾(今石门镇)开了三家油坊。这五家油坊在杭、嘉、湖地区颇负盛名。油坊的股东都是吴氏族人,所以他们聚居之地附近的一条河浜,被称作“公和浜”,外界对吴氏的族人统称为“公和里”。现将吴氏这五家油坊简述如下。
一、 油坊沿革
吴公和的创始人吴石琴,原籍徽州,早先在德清县新市镇开设酱酒店。清道光六年(1826)购买了洲泉近郊狮子坟头李姓行将破产的代农加工油坊,并迁至洲泉南市梢对岸,取名吴公和油坊,扩展经营, 以自营为主,代客加工为辅。至清光绪二年(1876),又在洲泉北市梢分设了吴公和油坊北号。因获利较丰,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),出资接收了石门湾通市桥破产的厚成油坊,更名敦和。至民国14年(1925),又分别在崇德县城北门外开设了吴裕和油坊,在石门湾东高桥开设了“吴德和油坊”。至此,洲泉吴氏家族经营的油坊达到了全盛时期,拥有南、北公和,敦和,德和,裕和五家大油坊。
但是好景不长,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,豆油原料受到影响。加上古老的生产方式与经营方法,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。社会的动荡不安,使油坊的经营逐渐衰退。某些年份甚至出现了亏本现象。为此,石门湾德和油坊在三十年代初首先停业。崇德裕和油坊也在1935年宣告停业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,石门湾屡遭日寇飞机空袭,11月间沦入敌手,敦和油坊遭到严重破坏,经理又被土匪绑架,经济损失甚巨。1942年起缩小营业,至1945年已几乎停业。抗战胜利后,欲图恢复,但已成强弩之末。剩下的洲泉南、北公和,亦受战乱影响,经营规模大大缩小。同时因以下几个原因,使流动资金几乎只剩下十分之一:一、1942年吴氏家族的当权人从南、北公和及敦和各抽调流动资金7万元,在上海证券大楼360号开设了“和记申庄”,从事投机买卖,最后亏蚀干净;二、战前赊给外埠商店的货款及赊给当地农民的豆饼款全部无法收回;三、迭遭土匪及伪军抢劫勒索;四、通货膨胀,币制不断贬值,出售商品款购不进同等价值的原料。在此情况下,南、北公和惨淡维持到抗战胜利。
抗战胜利后,百物飞涨,币制更加贬值,当时的情况是从事工业不如从事商业,从事正当商业不如做投机商,油坊前途暗淡。南公和油坊在1947年春节被迫歇业,北公和油坊勉强维持到1949年解放。1956年改为公私合营后,并入崇德县西门国营崇福油厂。
二、股东,资金及经理
油坊的创办,起初是吴石琴独资,但随着子孙的增多,传至后代,已演变成股份制。在二十年代末,分为三大股,即吟房(吴吟秋),午房(吴午斋),菊房(吴菊如)。三大房下又分成八房。八房之下经过几次退股及归并的变动,至三十年代分为十二小房,各房份额不等。
油坊的流动资金包括三个部份:一是股金,五家油坊数字不一,其中南、北公和及石门湾敦和各为一万二千元,裕和、德和由上述三家油坊结余项下拨给,裕和为七千元,德和具体数字不详;二是逐年盈余款;三是各房股东私人长期存款,五家油坊各有二万元左右。此外,在必要时向当地钱庄临时贷款作为流动资金之用。
油坊的固定资金包括地基、房屋、牛、机器设备。按当时物价计算,每家油坊约三四万元。其中南、北公和及敦和的全部固定资产属吴氏所有,裕和、德和的地基,厂房及耐损生产工具是顶盘租赁的。
经理的人选,南、北公和在抗战前均由股东中推选出,如南公和的吴菊如、吴西宾,北公和的吴吟秋、吴禄卿、吴智奇、吴鼎新等,都是吴氏族人。抗战胜利后,这两家油坊也曾在原高级职员中选出代经理,如南公和的费春波、沈祖元,北公和的沈卓涯、姚颂勋,曹恂明等。敦和、德和、 裕和的经理,一直是从高级职员中选拔担任,如敦和的张少屏,德和的钟蓉山,裕和的钟笙六等。由他们向资方全面负责。
三、经营规模及产销情况
油坊的经营方式都是购进原料,制成商品出售,主要是批发业务,小部份门市出售。同时也兼营一些代客加工业务,即农民拿来油菜籽或大豆,加工成菜油、豆油和菜籽饼、豆饼,收取加工费用。
每家油坊在正常情况下,每年经营(不包括加工部份),大豆二万石(一石为十斗),价值约二十万元;油菜籽一万石,价值约十万元,桕籽约六、七千石,价值约六、七万元。总计全年营业额约三十六、七万元。当然,各家油坊的经营不尽相同。其中以敦和营业搞得最好,南、北公和次之,裕和较差,德和最少。
原料的收购和产品的销售,由于油的品种不同而有所区别。大豆是榨取豆油的原料,1937年“九一八”事变前,主要来自东北大连及四平街,由上海、常州等转运。“九一八”后,来自北方苏、鲁、皖、豫等省产区,仍由上海、常州转运。抗战后,则仅靠门市收购本地产品。豆油主要销往抗州、湖州等地,豆饼供本地农家用作猪饲料及肥料,同时亦销往德清、长安等地。
油菜籽本地抗战前虽有生产,但远不能满足油坊之需要,故大多数向平湖、海盐、嘉善、新篁、朱家角、泗泾、张堰、芦墟等地采购。抗战爆发后,全部由门市收购。菜油销往杭、嘉、湖各城镇外,油坊门售数约占产量一半。菜饼销往上海出口,部分销往钱塘江北岸植棉区作为肥料。菱湖地区养殖青鱼,也用菜饼作饲料。另有少数门售。
桕子绝大多数是门市收购,产地基本上是县境运河以东地区。桕油销往常州、杭州、嘉兴、湖州等地各浇造作坊制造蜡烛,有时也销往上海等地作肥皂原料。桕子芯榨取的芯油是一种化工原料,芯饼可作燃料及肥料之用。
四、生产方式及工人
吴氏油坊各坊都设有三个工场,即豆油作场,菜油作场,桕油作场。豆油与菜油是常年生产,桕油只在上年冬初到次年春初约三个多月,系季节性生产。每个工场各配备30人左右,油坊内另有辅助工20多人,职员约20余人。
油坊的生产,采用古老的方法,完全依靠人力及牛力。约在二十年代中期起,各油坊先后安装了三四十匹马力的柴油发动机,牵引铁滚筒和石磨盘、粉碎大豆。仅敦和油坊还用机器粉碎菜籽。其他蒸饼、榨油等工序还是依靠人工。机器生产在整个榨油过程中,只占很少一部分。后来各油坊虽然添置了小型发电机,但只能解决油坊的照明,所以油坊工人的劳动强度极大。
油坊职工的工资有几种不同的计算办法,豆油、菜油作场的工人,实行计件工资制,资方另供给大锅饭及菜金。生产旺季每个工人每天收入可达银一元多。桕油作场因是季节性生产,故由包工头承包生产。辅助工如司机、伙房、守日、守夜等工人实行定额工资制,司机每月30元,其余2至5元不等,同样供给大锅饭和菜金。打杂工也按计件工资计算。
职员都是定额工资制,最高是经理,每月为80元,其他则为30元、 25元、20元、18元、15元、10元、7元、5元,据职位高低排列,均由资方供给伙食。每个职员另有洗衣、理发费1元。年底结算如有盈利,资方拨出十分之二盈利作为奖励职员(工人无奖励)。其中经理可得三分之一奖金,其余三分之二按每个职员工资数分摊。
吴氏家族的油坊,从兴到衰经历了一百余年,从客观上讲,对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发展及市场繁荣,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。
油坊的生产方式是古老的,在管理上也具有封建性。劳资间完全是雇佣关系,有时甚至损害职工的人格和人身自由,为此,经常发生劳资纠纷,还多次引起了工人罢工。
1989年容园整理
作者简介
叶瑜荪
字知秋,斋号容园,桐乡市政协退休干部,曾任丰子恺研究会会长,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,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,丰子恺研究会顾问,嘉兴市文史研究馆馆员,“桐乡竹刻”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。